昔日穷山沟 今朝富裕村

2019-8-8 09:48| 发布者: jxrs |原作者: 王章 丁钰成|来自: 上饶日报

摘要: 今年58岁的江长林依靠合作社于2016年脱贫。2015年,汪冬根借了2万元帮他加入合作社,“我水田入股、旱地入股,还有扶贫资金入股,一共将近有7万元的股金,每年能拿到七八千的红利。”江长林黝黑的脸上洋溢着笑容。他 ...
  德兴市香屯街道汪家村搞种植、兴旅游,使昔日的贫困村一跃成为远近闻名的小康村。8月1日,记者来到汪家村,探访这个小山村美丽“蝶变”的故事。

  “加把劲,争取在7点前收工。”一大早,满头大汗的章维生就忙着招呼工人,将刚采摘下来的茶叶搬上车拉走。作为丰园苗木茶厂技术负责人,他深知高温的厉害:一是会影响茶叶品质;二是工人身体吃不消。“这批茶叶从7月9日开始采摘,今天是最后一天。白天太热,我们每天晚上12点开始采摘,直到第二天上午9点。”工人汪福宝停下手中抬着的机器,喘着粗气说,我们用的是机采,一天差不多能采13000斤粗茶。这阵子忙完,平均每人能赚五六千元。

  行走在汪家村,村头的千亩生态茶园绿意盎然、生机勃勃,村民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;处处村容整洁,宽敞的柏油路穿村而过,村民住上了小洋楼,开上了小轿车。可谁曾想到,多年前的汪家村可不是现在这个样子。那时的汪家村是穷乡,更是僻壤。村里的人们祖祖辈辈面朝黄土背朝天,过着穷苦日子。荒山、沟壑、泥房,一幅萧条景象。唯一出村的道路泥泞,连自行车轮胎都能糊住,自行车还要扛着才能出去。

  究竟是什么让汪家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?

  俗话说,靠山吃山,靠水吃水。村支书汪冬根看到家乡落后的面貌,下定决心要改变这一切。2002年,他承包了村里的千亩茶园,开始带领群众致富。   

  “光靠千亩茶园,产业有点单一。十年树木、百年树人。种树砍树周期太长,何不利用山地资源,建设苗木基地,在山上建‘绿色银行’呢?”说干就干。2014年,汪冬根组织党员和致富能手共11人,正式成立了丰园苗木专业合作社,注册资金100万元,吸纳贫困户入股19户60人,从2016年开始实现稳定分红,目前已脱贫13户43人。

  今年58岁的江长林依靠合作社于2016年脱贫。2015年,汪冬根借了2万元帮他加入合作社,“我水田入股、旱地入股,还有扶贫资金入股,一共将近有7万元的股金,每年能拿到七八千的红利。”江长林黝黑的脸上洋溢着笑容。他说,有了合作社的带领,相信以后的日子会越来越红火。

  汪家村除了千亩茶园,还有成片的毛竹林。早年在外打工的江名杰看中了这些宝贝。他将自家的山地流转给合作社后,便办起了自己的小产业“笛竹”粗加工。江名杰告诉记者,自己一路走来也经历不少挫折。由于技能不成熟,刚开始10天就亏了2万多,一年的积蓄全打了水漂。后来他继续向朋友请教技术,慢慢步入正轨,生意也越做越红火,最多的时候一天请30多个村民来砍毛竹。“砍竹子的工人也有200元一天,他们主要来自五星、洪家店等村庄。”这几年,他的笛竹产品远销山东、浙江、江苏等地。生意做大后,江名杰开始利用毛竹做二胡的拉杠配件,用他的话说,产业要长远发展、与时俱进。

  目前,汪家村已建成千亩油茶、千亩茶叶、千亩苗木、千亩中药材四大产业基地,还被评为江西省3A级乡村旅游景点,并成功举办了省级山地自行车比赛、采茶节等多项活动,吸引游客近20万人次,极大地增加了村民的收入。通过农旅、文旅结合,汪家村还形成了休闲度假、乡村民宿、运动养生的新型业态。

  “汪家村的变化确实多,唯一没变的就是我们村里的良好民风,我们村500年来还从没有发生过一例刑事案件。”汪冬根自豪地说。

鲜花

握手

雷人

路过

鸡蛋
发表评论

最新评论

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