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看“诗人”朱熹

2019-10-13 06:50| 发布者: jxrs |原作者: 建 平|来自: 上饶日报

摘要: 上饶人了解朱熹,主要源于上饶婺源是朱熹的祖籍地,源于发生在鹅湖书院的“千古一辩”朱熹乃第一主角,源于朱熹回乡扫墓所写的《读书偶感》人们耳熟能详,源于朱熹所著的《玉山讲义》为人尊崇,源于朱熹是鹅湖、怀玉 ...
  上饶人了解朱熹,主要源于上饶婺源是朱熹的祖籍地,源于发生在鹅湖书院的“千古一辩”朱熹乃第一主角,源于朱熹回乡扫墓所写的《读书偶感》人们耳熟能详,源于朱熹所著的《玉山讲义》为人尊崇,源于朱熹是鹅湖、怀玉等书院讲课的“座上宾”。但对于朱熹的诗赋成就,了解的人并不太多。

  研究朱熹诗赋,横峰县政协退休干部朱火金一马当先。朱火金同志十多年潜心研读朱子诗赋,经过搜集整理和精心思考,选编了一本《朱熹诗赋赣鄱》,选录朱子在赣鄱大地游学、访问等有关的诗赋文章130余篇,其中近40篇涉及他的祖籍地上饶。在朱子繁花似锦的学术大观园中,选录这些诗赋文章,新人耳目,提人精神,弥补了朱熹研究的空白,是一件值得鼓励的善举。听说上饶师院朱子学研究所也有不少专家学者研究朱熹,出了不少著作和学术期刊,开展了“朱子文化讲堂”系列讲座等,在当今“打造大美上饶”的大环境下,这样的善举多多益善。

  朱熹思想是一个宏大的体系,取之不尽、用之不竭。我对朱熹的了解,源于六年前写《朱熹赋》。当时我查阅了大量的介绍朱熹的文稿,对这位儒学大师才有了一丁点的了解。朱熹(1130—1200)字元晦,号晦庵,又号称晦翁,祖籍徽州婺源,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,享祀孔庙的“孔门十二哲“之一。他综合诸儒“尊德性而道问学”“致广大而尽精微”,综罗百代,构建起宏大的思想体系,影响宋元以后至明清数百年中国历史,成为历代封建统治的思想基础,也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思想文化强大的精神内核。朱熹一生,著述极丰,举凡经史文章、乐律乃至自然科学均有研究,且有不凡的成就,他是继孔子、孟子之后最杰出的儒学大师。后世曾用“四为”评介朱熹,即“为天地立心,为生民立命,为往圣继绝学,为万世开太平”。他是理学的集大成者,中国封建时代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。他的学术思想元明清三代一直是封建统治阶级的官方哲学,标志着封建社会更趋完备的意识形态。在历史上,朱熹是与孔子比肩的圣哲,古语说:“北有曲阜,南有武夷”。也有人说:“东周出孔丘,南宋有朱熹”;“中国古文化,泰山与武夷”。朱熹在理学方面的成就是万世敬仰,无需置疑的。但是,后人却往往忽视了朱熹作为诗人的一面。其实,在文学上,他同样是一个名家。现在留存下来很多播于人口的经典名篇就是他文学成就的最好说明。

  朱熹的诗文创作与他的理学观念有很深渊源,但并不影响他诗文的形象性、生动性。他的山水诗在描写锦山秀水的同时“以理入诗”,把哲学思考融进去,把深邃的哲理通过大自然的美好现象显露出来,让人在感受自然美的同时,得到理性的感悟和升华。著名的《观书偶感》是其脍炙人口的名篇:“问渠哪得清如许?为有源头活水来!”。诗中的“源头活水”有很强的象征性,形象饱满,富有意趣。用诗歌阐发哲学主张,由此,“以理入诗”,高古清劲,意蕴丰满,后来逐渐形成一个诗歌流派——“理学诗派”,成为中国诗歌史上的一枝奇葩,其艺术成就获得后人极高的评价。他的词作也是气势豪迈,清畅淡远,音韵和谐。代表作《水调歌头·沧洲歌》、《水调歌头·隐括杜牧之九日齐州诗》等,写“天路幽险”,写宦途不平,表达他的“人生如寄”的感慨,读来情理交融,感人至深。宋代的理学名家多视“诗词”为“小道”,不屑为之,但朱熹是一个例外。他工诗,善词。诗词之外,散文也有很大的成就,名篇如他的《游百丈山》、《云谷记》可见一斑。清代洪亮吉在他的《北江诗话》中评价朱熹之文说:“南宋之文,朱元晦大家也;南宋之诗,陆务观大家也。”这是从另一个侧面对朱子文学成就的极高评价。

  虽然宋诗选本没有朱熹的诗歌,但并未改变他很喜欢吟诗作文的实情,并且常常大笔如椽,妙笔生花。我曾听到过一个“朱熹改诗”的故事:相传漳城南山寺一李姓和尚与一王姓和尚对着电闪雷鸣、大雨滂沱的九龙江,吟唱联句“风吹江水千层浪,雨打山坡万点疤。”朱熹将其改成“风吹江水层层浪,雨打山坡点点疤”。并解释说,九龙江不是大海,怎能说它的波浪是“千层”,而被雨点打后留下的疤称是“万点”,也觉得别扭。两个和尚被朱熹的高见折服,连声称好,深知自己学识肤浅,于是便孜孜不倦地勤读诗书。在《鹤林玉露》卷中记载:“胡谵庵上章荐诗人十人,朱文公与焉。”由此可知,朱熹在当时也是颇有诗名的。把朱熹排除出诗人的行列,可能是因为朱熹作为理学宗师的名声实在太大了,以至于把他作为诗人的身影完全掩盖了。久而久之,人们就只知道他是理学家,而不认为他是诗人了。

  朱熹在写诗上的爱好与其它著名诗人没什么两样。他曾和辛弃疾、杨万里、陆游等人往来密切,相互唱和,尤其与陆游结下了深厚的友谊。后来,被罢官闲居在家的陆游听说朱熹在武夷山兴修的“武夷精舍”竣工,特地寄赠贺诗来。其中一首云:“先生结庐绿岩边,读《易》悬知屡绝编。不用采芝警世谷,恐人谤道是神仙”。朱熹之诗作总数约有1000首,大多以理贯文,文理交融,没有一般理学诗的“道学气”“头巾气”,其稳实中正、条理分明,自然平淡中透着精神,堪称理学诗的上品。其中有不少是在上饶写的,或是写上饶的。比如,朱熹从鹅湖参加学术辩论结束时,途经武夷山分水关,赋诗一首《题分水关》:“地势无南北,水流有西东。欲识分时异,应知合处同。”意思指朱、陆二人在理学上各有“地势”,并且呈“西东”鼎立。流有万千,其源为一,基础都是儒学,都沿袭着孔孟的认识论和封建伦理道德观,所以说“合处同”,也就是说他们相同的主张是“纲常伦纪,即为天理”。

  我最感兴趣的朱熹诗文是他写读书和惜时的作品。如他写的《读书要三到》说:“凡读书…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,不可误一字,不可少一字,不可多一字,不可倒一字,不可牵强暗记,只是要多诵数遍,自然上口,久远不忘。古人云,‘读书百遍,其义自见’。谓读得熟,则不待解说,自晓其义也。余尝谓,读书有三到,谓心到,眼到,口到。心不在此,则眼不看仔细,心眼既不专一,却只漫浪诵读,决不能记,记亦不能久也。三到之中,心到最急。心既到矣,眼口岂不到乎?”还有他写的《偶成》一诗:“少年易学老难成,一寸光阴不可轻。未觉池塘春草梦,阶前梧叶已秋声”,充满正能量,启人以思、催人奋发。

  朱熹是上饶走出去的圣人,是上饶人的骄傲,是值得我们反复品读和津津乐道的祖师爷。有鉴于此,朱火金同志编著的《朱熹诗赋赣鄱》,不仅非常有意义,也非常有意趣、有意境、有意味。

鲜花

握手

雷人

路过

鸡蛋
发表评论

最新评论


返回顶部